在庚子年,1900年的夏季,北京的东交民巷逐渐变成了世界的焦点,就好像一首诗中所言,历史的长河缓缓流过,永久没有办法被遗忘。这个年代,中国和八大列强之间的战争蔓延,东交民巷沦为围城之地,沉醉在五十余日的战火中。这场百年前的风暴,被后人铭记为“庚子国变”。“庚子国变”之源,究竟是怎么样改变成这场千古悲歌的呢?探索这个谜团,我们大家用情感和韵律编织一幅史诗。在一九零零年的七月十六日,就在清政府下令停止东交民巷进攻的当天,广州的两广总督李鸿章,受慈禧太后之命,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。当动荡初起,李鸿章早已表达了坚决压制义和团的决心,但他的呼声未引发重视。
跟随北京形势的一天比一天更加恶化,慈禧数次紧急电召他入京,他虽答应“立刻遵旨北上”,却未离开广州一步。在“宣战诏书”发布后,慈禧再度催他北上勤王,李鸿章却回应“此乱命也,粤不奉诏”。他深知,在国家力量脆弱之际,鲁莽开战必将带给我们滔天浩劫。八月十五日,慈禧太后带着千余人离开北京,随即,她下令队伍向西赶往河北,担心联军追击。而且就在她和王公大臣们抛弃百姓、远离北京城的那个时间,八国联军的统帅、德国人瓦德西却奔赴北京。瓦德西在中国逗留长达十个月,回国后写下《拳乱笔记》,其中记录了八国联军在北京制造的残酷场景,这或许是其中最具价值的篇章。
百年前,这小院位在王府井大街校尉胡同,原是贤良寺一部分。从一九零零年十月开始,李鸿章奉命前来谈判,他选择了这里作为落脚之地。不久之后,两位谈判大臣联袂照会各国,提出五条谈判纲领,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明确陈述谈判条件,对之前的六项基础提出了回应。可是呢,仅两日后,八国联军最高统帅瓦德西抵达北京,已有一个月有余,却对中国的谈判纲领丝毫都没有睬睬,冷漠如冰。这是庚子国变,一场历史的波澜壮阔,用人情和抒情,使用长句和散文编织成的史诗,缓缓流过着那段曲折离奇的过往。现在呢,我们以这史诗为线索,重温让人难以忘怀的时间,感受历史的厚重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CCTV央视纪录片《晚清秘史之庚子国变》完整版高清下载
下载链接:
|